学者观点
Perspective
辛治洋、汪建设:经验的复制与再造——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文武  发布时间:2023-05-06

【摘 要】 名校的办学经验可以复制,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再造,这应该是所有集团化办学的基本逻辑前提。安师大附小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打造了“理念同享、制度共建、实践对接”等三种集团化合作方式,促使各分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在一起做。附小集团化办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各分校在汲取本部经验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学校师资队伍和生源特点,进行理念、制度和实践的重新架构和再造。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高质量教育;安师大附小

肇始于20世纪末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逐步繁衍推广到地级市和县城。现在,几乎所有的基础教育新建校都会隶属于某个教育集团,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一时间,集团化办学从薄弱校改造的“灵丹妙药”变成地方兴办教育的“家常便饭”。整个基础教育界如此不可逆转的行动背后一定有着一致的对集团化办学的价值信念。名校的办学经验可以复制,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再造,这应该是所有集团化办学的基本逻辑前提。

一、 经验可以复制:集团化办学的原初信念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之路,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名校改造弱校,以“强”带“弱”。原来的薄弱学校或因外部人口流失,或因内部管理失效而生源流失,有它的包袱和历史问题,政府迫切需要重振薄弱学校吸引生源,缓解周边优势学校的生源压力。这类被改造的薄弱学校还有可能是几所微小学校合并而成。第二种是名校办新校。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以及城郊人口的就地城镇化。政府为新市民建设新学校,招聘新教师,也迫切需要有名校的“老”来带“新”,使新学校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高的起点,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教育支撑。第三种是贴牌式或捆绑式集团化。贴牌式集团化大都发生在集团化探索之初,出售和购买名校名称的使用权,其他并无实质性变化。随着反腐力度的增强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这类型的集团化越来越少。捆绑式集团化大都发生在现在。在政策层面,当下集团化办学已经从“探索”走向“积极推进”,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集团化办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此背景下,把几个学校结合起来,“绑”在一起最为省事。

我们显然不认可第三种做法,因为它只是贴了牌子而没有实质性的集团化行为。那实质性的集团化行为应该是什么呢?总体来说,无外乎人的交流任职,以及由交流任职带来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传递和提升。交流任职是极其有限的,基础教育教师编制大都归属于县(区),只能在县(区)内流动。即便能跨区域流动,一所学校的教师数也会根据班额、生源等情况被人事和教育行政部门核定总量。每一位教师的外派任职,都会直接导致原单位的人员紧张。所以,大多数集团化办学都是龙头校或集团总部外派一名管理者,用着集团分校或龙头分校的名义,承担着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任务。大家相信,这位管理者会在解决所承办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完整地传递着龙头校的办学理念、搬运龙头校的管理制度、方法和资源,从而实现龙头校教育教学经验的复制与粘贴。正是基于这种信念,集团化办学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成为地方政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手段。

二、 经验如何复制:安师大附小集团化办学的探索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始建于1949年,2010年5月托管了新建学校——芜湖市三山区碧桂园小学,开始了集团化办学的探索。2011年,托管新建学校——芜湖市凤凰城小学。2016年成立安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集团(简称“小教集团”),并以东、西校区的名义托管两所新建学校(芜湖市马饮学校和芜湖市乌霞山路小学),托管合并校芜湖市银湖小学。截至2022年秋季开学,安师大附小共有336个教学班,16827名学生,959名教师,在芜湖市区内已经形成了一校四区和六个直管分校的集团化办学格局。附小十多年的集团化办学历程与芜湖市的城镇化进程同频共振。可以说,芜湖市的城区延伸到哪,附小的分校(校区)就新办到哪。这既是附小主动承担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也是芜湖市地方政府和老百姓认可附小办学实力的证据。2015年开始,芜湖市为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了《芜湖市义务教育、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自此,小教集团每年均被芜湖市教育局评为优质集团化办学单位。

那么,安师大附小和小教集团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赢得地方政府和市民认可的呢?经过早期探索,2016年颁发的《安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集团章程》明确了“理念同享、制度共建、实践对接”等三种集团化合作方式。几年来,附小人正是通过这三种基本的合作方式,将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70年来积淀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复制到分校(校区)之中。

(一)理念同享,促使各分校“心往一处想”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作为安师大小教集团的本部,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早已形成了科学完整的办学理念。如“求真知,做真人”的校训,“学而不厌”的学风,“诲人不倦”的教风,“为孩子的成长与幸福奠基”的育人宗旨,“教学做合一”的育人方法。2011年,附小成建制南迁至新的校区,在学校环境创设时将上述理念镌刻在附小的醒目位置,构成了附小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附小明确提出并践行“生本课堂”理念。生本课堂理念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知识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第二是“以学为主,学教结合,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第三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2012年,前任校长郁培林主持申报了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详细论证和具体实践了生本课堂理念。2017年,该课题结项时获得“优秀”等级。

理念同享,同享的是集团化办学的方向。上述理念既是具象化的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地,解决了新办学校生源薄弱、师资队伍年轻化的问题,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发展结晶,容易让新生教育工作者理解、接受和通化。附小的各位外派校长在南迁之前就入职附小,亲历了上述办学理念的提出、论证和实践过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将上述理念浸润到各自的脑海里,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外派后又带入各自负责的学校中。

(二)制度共建,促进各校“劲往一处使”

制度是行动的具体规范,对相关人员开展具体工作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都应有属于自己的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以保证日常工作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果说理念是深入人心和外显的精神气质,那么制度就是外在行为的鼓励或约束,是区别于其他团队的显性标志。合宜的学校管理制度有助于合作的弱校、新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制度建设是能让大家都清晰了解、一致认同和共同遵守的明示规则,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化办学规范管理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附小在安徽师范大学党委领导和指导下,历来注重制度建设,在全国小学中比较早地研制了附小章程、附小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及小学教育集团章程。这些制度是附小治理和集团化办学的根本遵循,也是各学校其他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2022年初,附小印制了《教育政策法规读本》,精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布的教育法律法规,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方案和通知,引导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2023年初,附小发布了《治理规程》,从总纲、党建、行政、学生、教务、人事、财务和后勤等八大部分提出了附小善治的质量要求和程序规定。上述读本、规程等被印发给各分校(校区)全体教师,要求分校组织学习,确保本部一些运行成熟的、与时俱进的制度直接移植到分校使用。与此同时,分校和本部根据工作需要,共建相关的管理制度。如2022年初,集团召集附小旗下各分校校长,分工协作研制《安师大小教集团一体化办学考评指标》,制定适合集团各校的作业、手机、读物、睡眠和体质方面的“五项管理”办法,通过聚力分工共建的方式,事半功倍地解决了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实践对接,促使各分校“事在一起做”

安师大附小办分校(校区)不仅仅是送一位浸染了附小办学理念的外派校长带着本部的管理制度去办学,实际上,本部一直在办学过程中起着龙头作用,按照小教集团章程所规定的“努力组建集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科研、德育教育、文化建设、信息共享、技术服务、衔接教育和教学指导等为一体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联盟”工作任务,与每一所分校(校区)进行全方位的实践对接。主要的做法有:

第一,在分校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集团本部会根据分校需要提供业务和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本部相关教学、科研、基建、装备业务骨干多次受邀到分校指导,解决问题、难题。第二,根据分校需要,先后选派17名骨干教师“输血”式到分校工作,并调用分校(校区)的21名青年教师到本部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分校,强化本部对分校青年教师成长的“造血”功能。第三,在全集团内精选教师每年均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通过以老带新机制,促进分校青年教师成长。第四,集团每年均组织全体集团校参与报告会和培训会,强化对集团内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各分校组织其他相关报告会、讲座也会邀请集团本部和其他分校参与。第五,本部教研处统筹集团内教研活动。这既包括每周常态化的“生本课堂”系列教研活动和每学期“生本课堂”学科竞赛活动,也包括在全集团内组织力量开展省市级规划课题研究。其中,获得安徽省基础教育2022年度一等奖的“赋权、赋责、赋能: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生本课堂的十年探索”和二等奖的“课堂普及、社团拔高、基地提升:小学合唱课程赋能课后服务的实践研究”就是集团共研的突出成果。

三、经验不止于复制:安师大附小集团校的经验再造

小教集团的高质量办学需要各分校在汲取本部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学校师资队伍和生源特点,借助所在区域的人文与地理环境,进行理念、制度和实践的重新架构和再造。

(一)同享理念,再造区域性文化系统

要办好集团化分校,不只是复制、粘贴那么简单,需要各分校结合自身特点去阐发和表达适合各自的办学理念。附小鼓励和指导各分校积极地结合所属地域特点建设各自的特色育人文化系统。如凤凰城分校周边有一个有凤来鸣的美丽湖泊,一个环境优美的凤凰城小区,再加上凤凰城小学的校名。“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于是,学校确定了将高大挺拔的梧桐作为学校文化的具象表达和载体,希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像梧桐树那样,保有中国文化之底蕴,向阳而生,一生高洁。于是,教师层面的“梧桐讲坛”、家长层面的“梧桐课堂”、学生层面的“梧桐学堂”应运而生,并借助孩子笔下创作的“凤小凰”和“梧小桐”开展“梧桐教育”。与此类似,银湖分校创造的“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和润(荷润)文化;西校区运用“竹文化”衍生出“笋芽儿”,开展“笋芽儿”收获节,开展拔节式激励教育;大阳垾分校经过一年的积淀,深度挖掘学校校名和旁边大阳垾湿地公园元素后形成了“荷文化”,勾勒出“阳阳”和“菡菡”,开展“办有温度的、扎根的、舒展芬芳的教育”等,均为小教集团旗下分校基于同享理念,再造各自办学文化特色系统的成功案例。

(二)共建制度,再造适合性制度体系

面对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集团化办学事业发展建设的新任务,附小的制度建设成果对本部内部而言是规范的、可操作性的,但对各个分校而言存在一些制度与当地行政管理政策有悖或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附小是安师大的二级单位,党建、人事、财务、资产等归属安师大领导和管理。但又因附小坐落在芜湖市弋江区,四校区共有学生8868名,占弋江区小学生生源的37.46%,很大一部分人、财、物由弋江区财政投入。其他学校,如碧桂园分校坐落于三山区,凤凰城分校、银湖分校、城北实验分校坐落于经开区,大阳垾分校、崇文分校坐落于鸠江区。2022年附小分别和芜湖市弋江区、鸠江区合作建立了东校区初中部、崇文分校初中部。这种集团化办学中存在分校分布广而散、办学多层次的情况,势必导致各分校要结合各自所在区域政策制定合法、可行的相关人事、财务制度。

不管是附小本部还是各区域所在分校,建章立制都须遵从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因此,附小鼓励集团内各分校在制度共建、经验复制的基础上,再造适合的、实用的制度体系。实际上,如碧桂园分校就在本部安全管理规章的基础上,再造了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碧桂园分校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涵盖安全工作方案、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目标责任书、应急救援联动预案等四项内容,形成“人人有责、层层负责、各负其责”的全员安全责任链条和运行机制。

(三)实践对接,再造独立性实践方式

从2022年开始,为努力营造品牌共有、信息共享、难题共解、能力共建的集团管理文化氛围,附小每年均面向集团内所有教师开展“教学成果与办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这一举措,既体现了教育集团统一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也体现出各分校对共享理念的阐发与发挥,展现了集团内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办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思路、方法和措施,有助于各分校取长补短,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从各分校申报的办学、教学成果中可以看出,不仅有本部“生本课堂”的影子,也有银湖分校的“和润课堂”实践研究;不仅有本部的“互听互研”的机制,也有东校区“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大胆探索;不仅有本部“行知讲坛”的形式,也有大阳垾分校“清莲讲坛”的解读;不仅有本部的作业管理,也有城北实验分校的“悦”系列假期实践作业。另外,碧桂园分校、凤凰城分校在校徽设计等方面都有与本部不一样的特色加工和理念阐释。这些独立创造出的独特实践成果,对本部的集团化办学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注:本文为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活力的内生机制和效能转换研究”(JKZ22004)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登于《教育文汇》杂志2023年第3期。作者:辛治洋(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汪建设(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